你的位置:意昂注册 > 最新动态 > 同样是篡位,为何曹氏的名声要好于司马氏?

最新动态
同样是篡位,为何曹氏的名声要好于司马氏?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0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在三国至西晋的政权更迭中,曹氏代汉与司马代魏同为篡位之举,但后世的评价上曹氏却更好,两个王朝的奠基人,曹操长期在唐宋帝王庙中被供奉,而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三人却从未进过帝王庙,这种差异的根源,不仅在于二者篡位手段的差异,更与其政治伦理、历史功过及后续统治的合法性密切相关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。

图片

其一、背景不同

关于司马氏更被后世厌恶的原因,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·卷七·魏晋禅代之不同》里已经有详细论述,内容如下:

操当汉室大坏之后,起义兵,诛暴乱,汉之臣如袁绍、吕布、刘表、陶谦等能与操为敌者,多手自削平,或死或诛,其在朝者不过如杨彪、孔融等数文臣,亦废且杀,其余列侯将帅皆操所擢用,虽前有董承、王子服、吴子兰、种辑、吴硕,后有韦晃、耿纪、金祎,欲匡汉害操,而皆无兵权,动辄扑灭,故安坐邺城,而朝政悉自己出。

司马氏则当文帝、明帝国势方隆之日,猝遇幼主嗣位,得窃威权,其时中外臣工尚皆魏帝所用之人,内有张缉、苏铄、乐敦、刘贤等伺隙相图,外有王陵、毌丘俭、诸葛诞等相继起兵声讨,司马氏惟恃挟天子以肆其奸,一离京辇,则祸不可测,故父子三人执国柄,终不敢出国门一步,亦时势使然也。然操起兵于汉祚垂绝之后,力征经营,延汉祚者二十余年,然后代之。司马氏当魏室未衰,乘机窃权,废一帝,弑一帝,而夺其位,比之于操,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。

图片

赵翼

也就是说两者背景不同。曹操崛起于东汉末年,彼时外戚和宦官长期争权,,政治极端黑暗,汉王朝中央政权的权力和威望逐日削弱,加之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,汉献帝只是一个顶着皇帝名称而无任何实权的傀儡。在曹操迎接到许都之前,汉献帝境况十分凄惨,据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天子入洛阳,宫室烧尽,街陌荒芜,百官披荆棘,依丘墙间。”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之后,日子才比较安稳,和曹操为敌的诸侯,诸如二袁、吕布、刘表之辈,大多是曹操亲自讨平,在朝廷能够与曹操为敌的,不过是杨彪、孔融等文臣。曹操经过多年征战,给大汉王朝续了二十年的国祚,正如曹操所说:“天下无孤,当不知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。”

图片

图片

而司马氏则是当文帝、明帝国势蒸蒸日上之时,恰好碰上幼主曹芳登基,背信弃义,无视魏文帝、魏明帝重用、托孤的厚恩,欺人孤寡、得窃威权。先是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后背信弃义杀害曹爽三族,后是司马师废曹芳,司马昭弑曹髦后司马炎才篡位,当政期间,父子三人不敢出国门一步,其功罪和曹操不可同日而语。甚至连司马家后人晋明帝听说祖上是如何篡位的,都掩面而泣,感叹:“晋祚不得长久。”

图片

指洛水为誓的司马懿

其二、司马氏篡位后并未带来长治久安,反而造成空前灾难

曹操通过征战统一北方,终结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,恢复经济与边疆稳定,曹丕平定河西,设立西域长史府。司马炎在攻灭孙吴后,耽于享乐,又因为没有安排后继承人问题,仅仅到了第二任皇帝司马衷时就天下大乱,先是司马家八王之乱互相攻伐,仅接着是五胡乱华,险些造成中原王朝亡于胡人之手,这对汉人来说是奇耻大辱,自然而然会把矛头指向罪魁祸首司马氏身上。

图片

八王之乱、永嘉之乱

而且不管是内政还是军事,晋朝的表现且不如曹魏。曹魏时期的胡人不叛乱,不是因为曹魏时期胡人更好治理,而是曹魏治夷多用良吏,如梁习,裴潜,徐邈,仓慈等人。在他们的治下,胡人和汉族百姓未必过上富裕的生活,但他们的治理相对清平,公平,于是民夷之心遂得以安。武功方面,曹魏仅仅凭借半壁江山,灭乌桓,分化匈奴、击破鲜卑,远征高句丽,恢复对西域的统治,而大一统西晋仅仅半个世纪就衣冠南渡,无异于给之前的篡位大大减分。

后来,晋人回忆曹魏“自魏氏以来,夷虏内附,鲜有桀悍侵渔之患”,沈约提到“魏代分离,种落迁散,数十年间,外郡无风尘之警,边城早开晚闭,胡马不敢南临。”一个大一统王朝对胡人的治理、武功不如半壁江山的曹魏,可谓是极大的打脸。

图片

其三、历史书写与后世评价的塑造

历史评价往往受后续政权合法性的影响。曹魏被晋朝取代后,其“禅让”模式被司马炎效仿,但晋朝短暂统一后的崩溃使其丧失道德权威。刘裕代晋时,以曹操后裔陈留王曹虔嗣劝进,强化了“司马氏失德”的叙事。此外,曹操虽然残暴,但是雄才大略、勘平祸乱,在五代之前,与汉高祖刘邦并称为“汉高魏武”,几乎是被当做明君的代名词的,但凡赞誉人主,必然用“汉高魏武”一词,也常有人以“汉高魏武”自比,比如赫连勃勃、陈霸先、唐太宗、唐武宗等等均被比作过汉高、魏武,而刘渊、庾翼等等则是以汉高魏武自比。

图片

曹操

反观司马懿,不用等到后世,就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及大臣都不怎么待见他,甚至屡屡作为反面教材出现。比如前文所说的司马绍听说司马懿的事迹后,发出“晋祚复安得长远”的叹息。

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,导乃陈帝创业之始,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。明帝以面覆床曰:“若如公言,晋祚复安得长远!”

晋安帝年间,王国宝与王恭争权,王恭在京口起兵后,王国宝慌乱而不知该怎么办,时任尚书令的王珣趁机劝说王宝国放弃兵权,没想到王宝国直接来了句:“将曹爽我乎?”等于直接拿自家先帝的事情开涮了。

珣曰:“王、殷与卿素无深怨,所竞不过势利之间耳。”国宝曰:“将曹爽我乎?”珣曰:“是何言欤!卿宁有爽之罪,王孝伯岂宣帝之俦邪?”

后世大臣被比作司马懿的无一例外几乎没有好下场的。桓温被比作司马懿,死后和王敦合传。檀道济被比作司马懿,被宋文帝诛杀。长孙无忌被比作司马懿,被唐高宗流放,自尽于黔州。李善长被比作司马懿,被明太祖灭了三族,只有他的儿子因为是驸马被赦免流放。

图片

司马懿

综上,曹氏与司马氏的评价差异,本质是“功过”与“道义”博弈的结果。曹氏虽以权谋取天下,但其奠基之功、形式合法性,使其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更多谅解;而司马氏因暴力夺权、统治失败及道德污点,成为“篡逆”的典型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意昂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